当前位置: 首页 > 美国大学 >  美国大学申请 >  美国大学申请,一封高质量的推荐信是什么样的?要避开哪些误区?!

美国大学申请,一封高质量的推荐信是什么样的?要避开哪些误区?!

更新时间:2022-06-27 作者:本站

在线咨询 留学评估

推荐信在美本藤校或TOP级名校申请过程中有着决策性的作用。即使学生有过于常人的学术表现,但想要进入像哈佛这样世界级的顶尖名校,推荐信必须是有份量的。

哈佛的院长William R. Fitzsimmons曾说过:“通过推荐信,我们可以看出学生除了学术能力以外的表现,包括个人综合素质,性格,领导能力,对学术的好奇心,创造力,以及对学习的热爱。此外,推荐信对申请人的潜力以及与其他学生差异化的证据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帮助大学招生官站在“推荐人的视角”更加全面地了解申请者。

在美本申请的过程中,不同大学对推荐信的要求各不相同。从推荐信要求的数量上来看,大多数美国院校都要求提供3封,分别来自升学顾问/班主任、两位学科老师;部分大学还建议学生提交一二封额外的推荐信,比如达特茅斯学院强烈建议申请人再提交一封同伴的推荐信(peer recommendation)。

推荐信是对学生成绩和文书的确认和补充,也是对学生学术水平和个人素质的全面评估。它既展现学生全方位的能力和性格特质,也提供了对学生更客观的第三方评价。

有些大学甚至在查看学生 GPA 和标化考试成绩之前,会先查阅学生的推荐信,比如波士顿学院,招生官会优先查看学生的 Common App 中的活动和文书部分,然后查阅教师推荐信,以获得对学生更深入的了解,再查看学校升学指导老师推荐信,最后查看学生的 GPA 和标化考试成绩。

写推荐信最理想的状态是:最了解你并且自身名望很高的老师帮你写推荐信。

一般建议推荐人是认识孩子很久的老师或升学指导,这样可以写得更全面生动。如果想要找校外的行业大佬作为推荐人,一定要确信他写的推荐信可以为孩子的申请形象服务,千万不要写得过于套路。

其实推荐信的重要性对于不同人群也各不相同。

对于已经就读于名校的学生而言,一封由知名学校的知名老师/教授撰写的推荐信可以说是非常重要。有些美国大学的招生办(比如Yale)把这类推荐信的比重等同于3封小的申请文书,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对于没有在TOP学校读书的学生,如果推荐信是由明显了解自己的老师写的,那么即使学校不是特别有名,这封推荐信也会有一定的分量,在一定程度上帮帮助到学生。

什么样的推荐信才是有价值的?

一般情况下,美国大学要求递交1 封 counselor recommendation(学校升学指导老师/班主任推荐信),1-2 封 teacher recommendation(教师推荐信)。此外,有些大学可以递交other recommendation(额外推荐信),数量 1-3 封不等。

推荐信本质是信任背书,因此首先你的推荐人要是可以信任的,其次你的推荐信内容要是真实、有说服力的。

一封好的推荐信,至少应当包含以下 4 个方面:与推荐人认识的原因以及认识时间;学术成就;个人品质;软性实力(组织沟通能力、领导力、社交能力等)。

推荐信中要有事实和细节的展示,而不是笼统地给出一个评价。另外,推荐信中还应避免泛泛而谈的空洞话语,需要推荐人客观中立、真诚地表达对学生的赞赏。

推荐信的内容一定要保证真实,千万不要耍“小聪明”。而且为了保证真实性,在推荐信中一定要有具体的事实、案例,以便于招生官进行核实。此外,推荐信的内容最好和所申请的专业相关,一定要注意和禁忌用“通用版”内容。

如何选择推荐人?

对于学校升学指导老师/班主任推荐信(teacher recommendation),如果是美高或国际学校的学生,学校有升学指导老师,可以直接找他来写这份推荐信;如果是体制内高中的学生,学校不设升学指导老师,可以找自己的高三班主任来写。

一些学校会有更为详细的要求,需要查看官网。如果仍不能解决你的疑问,不要犹豫,直接联系学校的招生办公室。比如申请波莫纳学院(#4文理学院),需要提交2封老师的推荐信,必须出自官网要求的学科如英语,外国语,数学等;而一些学科如艺术,只能作为补充推荐信,不能作为主推荐信。威斯康辛大学又是另一种情况,只要求学生提交一封学术相关的推荐信,可出自授课老师,教职员工,升学顾问等等。

莱斯大学官网上也着重强调了counselor应从学生在学校里的整体表现(包括课外活动)和学科老师需要评估学生的学术能力、课堂表现等。

普林斯顿大学要求提交3封推荐信,1封升学指导老师/班主任的推荐信,2封学科老师的推荐信:如果学生通过CA申请,请注意SR(学校报告)和推荐信是需要分开提交的两个材料,学生通过网申在线“邀请”升学顾问操作完成材料提交;两位不同学科领域且教授高级课程的老师,学科老师应是核心学术课程(普遍意义上的“正课”,区别于副课),例如: 英语、外国语、人文学科、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或者数学等。

哈佛大学要求提交2封推荐信。来自两位不同学科的老师,并且他们非常了解申请者在校内/外的表现。注意:如果希望提交额外的推荐信,则可以在提交网申后操作。在申请确认的电子邮件中,将会有一个“personalized link”的链接可以发送给推荐人。

因为CA系统的提交份数是有上限的,对于选谁来写推荐信,也是有技巧的。首选自然是关系比较好的老师,以确保清晰的了解你的学术能力和个人优势。

除了按照学校要求的推荐信数量和推荐人的学科领域之外,任课老师对学生的熟悉程度间接决定了推荐信内容的质量。熟悉程度需要通过长期相处磨合,有的大学就直接要求学生和推荐人最少认识两年以上,以便更全面地在推荐信中展示高中生活中最重要的成长和变化,这也是招生官最为关心的。此外,选择推荐信老师时,学生要有把握和信心,自己的课堂表现、学术能力是被认可的。当然自信有把握的前提是,学生把自己的独特个性、学习态度在日常的学习和沟通中展示出来。推荐信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展示学生的学术能力和潜力,所以目标专业与学术推荐信的关联度要一致。比如申请数学专业的学生可以邀请AL数学老师。老师站在专业领域的角度去评估学生的学术会增加申请的信服度。学生的申请形象与老师呈现的保持一致。学术成绩、标化成绩 、课外活动、文书等都是呈现学生申请形象的因素。老师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学校表现,以及与申请学校的契合点的基础上,站在专业的角度上,提供学生可以在将来的大学生活中表现出色的事实依据。

在这里,有几个的小建议:

1.邀请自己学习成绩和课堂表现较好的那一门科目的老师来写。根据经验,招生官认为高中老师是对学生最有启发性的。他们除了能够对你的学术表现做出准确的评价, 还能写关于你的动机,求知欲,积极性,你的人际关系,以及你在班级所扮演的角色。你可以找某个你所擅长的学科老师或是与你接触时间最久的老师来为你写推荐信。

2.邀请熟悉自己、喜欢自己的老师来写,而且最好这位老师相处的时间比较长。在递交推荐信时,有个必须要回答的问题就是 How long have you taught the student?(你教这位学生多久了?)如果某位老师从高一一直教你到高三,那么他的推荐信一定会有很多内容,更具有说服力;

邀请高年级(高中后两年的老师,比如11 或者 12 年级)教授高难度课程的老师来写,比如 IB 高级课程(HL)老师,AP课程老师,荣誉课程(Honors)老师,这些老师可以加倍能够证明学生的学术能力和努力程度;

3.根据自己申请的专业以及申请亮点寻找推荐人。这点很好理解,比如要申请生物专业,那么找生物老师写推荐信会是很好的选择;如果申请艺术史专业,可以请 AP Art History 的老师来写推荐信;

4.根据大学的具体要求寻找推荐人。如果大学明确规定需要来自哪些科目的推荐人,则必须按照学校要求来找。比如麻省理工学院 MIT 明确要求需要 2 封教师推荐信,其中一封要是来自数学或者科学老师的推荐信,另一封则是来自人文老师的推荐信。通常来说,如果可以递交 2 封教师推荐信,那么一文一理会是很好的搭配,足以展示学生在文理领域里的均衡发展。

5.个别像达特茅斯这样的藤校,他们需要学生提供一封来自身边同龄伙伴的推荐信,这位推荐人可以是朋友,同学,同事,甚至是兄弟姐妹,因此,你应该更明智的去选择由谁来为你写这一封推荐信。

建议学生找一位有较强文字功底并100%支持你的大学计划的同伴为你写推荐信。招生官希望可以从这些人口中得知关于你兴趣及性格方面的信息,比如领导能力,主动性,自信心,对他人的关心及受到批评时的反应等,包括你的身上是否具备一些比较能打动他们的软技能,像沟通、协作、专注、机智、幽默、友善和应变能力。

来自身边同龄伙伴的推荐信应该起到更好的补充申请材料的作用。假如来自其他渠道的推荐信体现了在学术方面的能力,那么来自朋友的推荐信可以强调关于其他层面的潜能,如冒险能力及开放性思维能力等。并且,推荐信里应该清晰的说明你的朋友是在什么情况下与你认识的,而是什么让他们有资格为你做推荐。

额外推荐信可以找谁写

额外推荐信可以找兴趣爱好的辅导老师、运动队的教练、实习单位的雇主、家庭成员、同龄人等类型的人来写。额外推荐信的推荐人最好已经拥有了被广泛认可的声望和成就,在相关领域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如果很早就确定了心仪的大学,还有参加这所大学举办的有竞争性的夏校,那么邀请夏校教授来写推荐信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什么时候找老师做推荐人比较合适

建议学生尽早邀请老师推荐信。无论是当面还是发邮件,最好能在11 年级结束之前就和老师/推荐人进行沟通这样即便你选择提前批次也完全来得及。等到12 年级开学之初,再和老师确认一下,是否能够帮忙写推荐信。非常受欢迎或者权威的老师,会收到很多推荐信的请求。所以要尽早和他们确认是否有时间为你写推荐信。

此外,如果现在是 9/10 年级的学生,也应该要有意识地开始为推荐信做准备工作,比如注意维护跟老师的关系,在课堂上积极配合老师,帮助老师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老师对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要一封深刻、全面的推荐信,就要在截止日期前,为推荐人留出充裕的准备时间。尽早与老师建立联系,不仅能够更好地请教学习问题,还能得到高质量的推荐信,一举两得。

如何让老师写出比较满意的推荐信

首先,那是那句话 —— 尽早准备。申请季的时候,一位老师可能要给很多学生写推荐信,如果招呼打完了,能在多久之后拿到推荐信就很难讲了。而且,不是每个老师都会关心学生的申请截止时间,很有可能会发生截止时间快到了而老师还没开始动笔的情况。所以,一定要尽早和老师沟通,给老师留出充足的准备时间。

其次,一定认真准备好推荐信素材。美高和不少国际学校都有自己的一套关于推荐信的问卷,务必要认真对待,一丝不苟地填写。填写时切忌,不要只是简单地回答问卷问题,要像写大学申请文书一样,提供故事和细节支持,这样才能帮助老师更好地了解你。

如果学校没有推荐信问卷,最好给老师发送自荐信和简历。除了在课堂内的表现,自荐信和简历可以让老师了解你的兴趣所在、平时参加的课外活动等等,让老师更全面地了解你,丰富推荐信内容。因为每一位任课老师可能要给十几名、甚至几十名学生同时撰写,申请者给推荐人事先提供自己的简历作为参考,这样推荐的老师就可以在叙述时举出更多事例丰富推荐信内容,细节性的描写更显得真实可信。

以下是自荐信里可以包含的内容,给大家做一个参考:

最重要的信息是申请的截止日期;

准备申请的大学和专业是什么?

你为什么想要申请这所学校?

关于学业情况,成绩、参加的项目,或者论文等等;

描述你在学业上遇到的挑战,以及最后是如何克服的;

如果你有不理想的成绩,要给出合理解释;

在校内和校外做过哪些与所选专业和申请亮点相关的活动;

在活动中的职位是什么;这些活动做了多长时间;活动有什么样的成果产出?参加过哪些比赛,比如学科竞赛、辩论比赛、体育比赛、艺术比赛等;获得过的最高级别的奖项是什么;你在比赛中有哪些难忘的经历?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过什么样的挑战;你是如何克服挑战的?有哪些令你自己印象深刻的,与老师之间互动的故事和细节?如果需要的话,可以提供你的简历、甚至文书。

那么,怎样才算一封有价值的推荐信呢?

一封有份量的推荐信,应该使用叙述故事的方式举例说明学生有哪些值得推荐的优点。通过故事,不光可以使你与其他的申请者区分开来,也能更好的加深招生官对你的印象。藤校并不一定要找全能明星,他们更希望看到学生在某特定领域有较杰出的成就,像是许多学生可能曾经参加设计过应用程序,创意写作或数学竞赛,他们的推荐信可以围绕这些故事进行补充,推荐人可以讲讲学生为学校及社区做出了哪些卓越的贡献,并将如何为藤校做出贡献。而推荐人在推荐信中所使用的措辞将是最有影响力的语言。

一封精心设计的推荐信表明推荐人愿意为你花时间提供优良的书面信函。由于英语非中国人的母语,许多学生常常需要通过专业人士进行翻译及代笔,然而,他们自身的英语词汇量相对贫乏,语法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对西方的表达叙述方式并不了解,他们常常滥用一些广泛运用的通用词,使得推荐信的整体水平显得比较平庸。因此,建议在准备推荐信的时候还是要找英语达母语水平的专业人士进行修改。

学生的推荐信一般都是在线提交,不过,许多学生常常会遇到推荐人无法及时的在申请日期截止之前递交的情况,因此,大部分藤校都会给予一定的宽裕期限,同学们可以先递交其他的申请材料,这些材料将先抵达并被记录在案,而老师可以在这之后通过邮件或传真的方式递交他们的推荐信。通常藤校招生官并不建议学生递交额外的推荐信作为申请补充材料,除非该推荐信可以大大的为你的申请材料加分。比如,如果学生之前有从事一些科研项目,那么你可以考虑由你的研究导师为你提供一份推荐信。

讲完了推荐信“怎么写”,再讲讲些推荐信容易犯的误区:

1.很多家长有个认知误区,以为给孩子写推荐信的人名气越大越好,但家长认为名气大的人,到了招生官那里可能根本就不了解他是谁,即使招生官知道他是谁,又凭什么要买他的面子?毕竟,招生官希望通过推荐信来了解一个申请者,或是申请者的一个侧面,而不是来听他对孩子空洞的赞美。

2.有些家长特别热衷于请孩子学校的校长写推荐信,这也是要慎之又慎的。如果孩子比较出类拔萃,并且和校长有一些交集,那不妨请他写写看,特别是美高、加高的学生,如果孩子学校的校长是目标院校的校友,这样的推荐信还是有点分量。

3.很多孩子的额外推荐信,大都是社会名流写的。之前媒体还曝光过拜登曾给中国高管的孩子写大学推荐信。说实话,除了一些套路的溢美之词外,并没有什么真的能打动招生官的地方可圈可点。也可理解,这些名流大多是因为孩子父母的关系,抹不开面子勉为其难写的推荐信,说不上对申请者有多少了解,怎么可能写出细节饱满的推荐信。

4.不要迷信短期背景提升教授的推荐信。近年来背景提升项目火热,很多家长为了给孩子提升背景,报了很多短期的科研项目,通过一两周的学习,便可获得某某名校大学教授的推荐信。大家千万不要迷信这种推荐信的作用。拍拍脑袋想想,招生官会认为你的孩子通过一到两周的学习接触,教授就对申请者有深刻的了解?一般这种推荐信都比较水。

如果是那种带几百上千个学生的教授(线上课程),那么很多孩子的推荐信都是一样的,并且来自同一个大学教授,这类推荐信估计招生官没有看完就已经把你淘汰了,这样的推荐信存在欺骗行为,是不可信的。今年一些贴着学霸标签的学生也爆冷被拒,我想大概率也有这样的原因吧。

最后,想说的是,推荐信在美本申请中是一个相对 “低调” 的材料,但是它的重要性不应当被忽视。在认识到推荐信的作用之后,就应该更好地让它在申请中发挥作用,让它成为印证孩子优秀之处的重要素材。


相关文章

联系我们

扫码添加升学指导专家好友获取权威升学指导意见

留学方案

姓名
联系电话
留学阶段
预计留学时间

提交